校友英华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校友英华 > 校友详情

冯沅君(1900-1974)

简介:冯沅君,1900年生于河南唐河县,原名恭兰、淑兰,字德馥,笔名有淦女士、沅君、大琦、易安、吴仪、淑峦等。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科专修班。1922年毕业,入国立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读研究生,开始小说创作。1925年毕业,任教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。次年回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从事研究,并在中法大学兼课。1927年任教于国立暨南大学国文系,兼课于中国公学大学部。1930年回北京大学任教,讲授诗歌等课程。1932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。1935年毕业,获文学博士学位。同年回国,任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授,从事古代戏曲教学和研究。抗战爆发后,相继任国立安徽大学、国立武汉大学、国立中山大学等校教授。1942年到四川任国立东北大学教授。1947年后,任山东大学教授;1955年任副校长。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。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第一、二、三届代表,山东省妇联副主席,山东省文联副主席。

冯沅君是现代著名女作家、文学史家和教授、当代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开拓者。冯沅君喜爱骈文、诗词,也热心于学术创作,就读女高师时常在《文艺会刊》、《文艺观摩录》上发表刊物。其中有诗词《中秋对月》、《杨柳枝》等;也有专题学术论文《历代骈文散文的变迁》、《读〈汉书·艺文志〉随笔》、《释贝》等。冯沅君对政治哲学也感兴趣,曾发表《今后吾国女子之道德问题》的文章,李大钊、胡适之开设的课程,冯沅君也都积极听讲。冯沅君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,反对学校守旧的经学课。程俊英记得在第一学年期末考试结束,同学们正在晚自修的时候,冯淑兰忽然站起来,高声道:“同学们,一年宝贵的时间过去了,我们千辛万苦冲出封建家庭来此求学,想想看,学到了什么?我建议,与其窒息而死,不如吐气而生,我们上书校长,撤换戴礼、陈树声,别聘高明者任教,大家赞成吗?”冯沅君高昂的演讲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激情,大家一致上书,促使校长下年不再续聘戴、陈二位,而另聘了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的陈中凡任国文科主任,之后又请了北大的刘师培、黄侃、李大钊、胡适、周作人等国故、新潮两派学者来校上课,校园风气为之一变。而后校长方还却借口整修校舍提前放假,以指使学生示威游行为理由拒绝为陈中凡与吕凤子发放聘书,冯沅君闻言说到:“请两位老师放心!我们会对付他的!”在冯沅君和其他同学的努力下,教育部决定撤销方还的校长之职,任命思想进步的毛邦伟先生为女高师校长。

My JSP 'buttom.jsp' starting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