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垣,字援庵,又字圆庵,别号圆庵居士,曾用谦益、钱罂等笔名。广东新会。出身药商家庭,无师承,未留学列国,自学成才。他精研古籍,主持《四库全书》和故宫文物清点工作,任京师图书馆(今中国国家图书馆)馆长。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。长期担任北京大学、燕京大学、辅仁大学、北平师范大学(今北京师范大学)等校国学、历史学教授,1929年被聘为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。1926—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,1952—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。
陈垣以史学名家,与陈寅恪并称“史学二陈”。他在宗教史、文献学、中西交通史、元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享誉海内外,被学术界奉为一代宗师,被毛泽东誉为“国宝”。他的“古教四考”(《元也里可温教考》、《开封一赐乐业教考》、《火袄教入中国考》、《摩尼教入中国考》)、“宗教三书”(《明季滇黔佛教考》、《清初僧诤记》、《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》)等著作填补了我国宗教史研究的许多空白,被陈寅恪先生誉为中国“完善之宗教史”之开端。他的《元西域人华化考》受到日本学者的由衷敬慕,并被蔡元培赞为“精湛绝伦”、“石破天惊”之作。他编著的《中西回史日历》和《二十史朔闰表》是历史年代学的集大成之作;《中国佛教史籍概论》是有创造性的一部目录学著作;《史讳举例》是现代避讳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;《校勘学释例》把校勘和考证结合,归纳出“校法四例”;《通鉴胡注表微》被陈垣自己称为“学识的里程碑”,白寿彝高度评价这部著作是陈垣所有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,是“更可珍视的遗产”。
陈垣从事教育事业70余年,曾执教于北京大学、燕京大学、辅仁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等校。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,他相继担任辅仁大学(1952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)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,长达45年之久,英才广育,桃李满园,是最受辅仁和师大校友爱戴怀念的“老校长”。作为学者型校长,他以广博的学识、高华的品格与言行躬身垂范,培养了大批继往开来的栋梁之才。陈垣逝世后,不仅登门入室、亲炙其教的弟子深切痛悼,沾染风徽的后生也纷纷缅怀,纪念文章达数百篇。其化育人心之功,于此可见一斑。